万名农民成读书会骨干会员 平湖农民为啥爱读书

这段时间,朱建明忙坏了。

一到节假日或周末,家住平湖市广陈镇的他就要辗转多个乡村,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会,为当地老百姓分享宋韵文化。从普通农民到读书会分享人,朱建明已成了小有名气的阅读达人。“现在每天我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读书看报。”朱建明说。

在平湖,农民爱读书并不是噱头,而似柴米油盐融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了推广全民阅读,2016年起,平湖在广袤的田野上逐步建立农民读书会,引导农民在书香中寻觅诗和远方。

他们都在读什么书?读书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不妨从平湖的农民读书会中,找寻答案。

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在农村举办读书会,不容易。

2016年初,在平湖首次农民读书会工作会议上,原平湖市图书馆馆长陆爱斌就顾虑重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陆爱斌就萌生了组织农民读书会的念头。“当时乡镇的图书室里只有几百本书。”陆爱斌回忆道,为了吸引大家参加读书会活动,陆爱斌甚至用自己的工资去买书、买奖品。但没多久,读书会因为没人参加就停了。2003年,陆爱斌再次组织农民读书会,没到两年又停了。

在陆爱斌看来,要推动全民阅读,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自上而下的推动能给读书会养分和推力,而自下而上的‘萌动’则能激发农民读书会的生机和活力。”陆爱斌说。

这几年,平湖结合美丽乡村打造,补齐了乡村书吧、礼堂书屋、农家书房等阅读阵地,并依托嘉兴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资源共享,图书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借通还。

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平湖农村地区逐步实行土地整村流转,农民空闲时间多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截至目前,平湖已有农民读书会组织400余个,覆盖全市115个村社,其中骨干会员1.1万余名。

接地气才更有人气

读书会办起来了,怎么才能让农民爱上阅读?

“接地气才更有人气。”平湖市图书馆馆长谢红叶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结合农民所需,因人而异、形式多样,自然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比如在新仓镇,读书会办到了村民陈球英家中。每天忙完农活与家务,村民就会凑在一起想读书会的主题、形式。大家还给读书会取了个名字,叫“老陈读书会”。

钟埭街道则主推“二十四节气”阅读品牌,每月两场的分享会,村民都会踊跃报名,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万名农民成读书会骨干会员 平湖农民为啥爱读书

如何接地气?从参与人群到活动内容,平湖农民读书会主打“不设限”。面对不同的群体,还能定制主题。如针对种养大户,开展农业种养方面的技术交流;针对文学青年,举办名著选读、读书沙龙等活动;针对少年儿童,突出讲好本土故事,传承耕读文化。

“有时候村民是道德评议团,评议各种移风易俗;有时候他们又化身情景剧演员,把身边的故事搬到读书会现场演绎。”谢红叶感慨,正因为说的演的都是农民自己的生活,才让一场场读书会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为了让农民读书会长效运行,平湖还出台农民读书会星级评定办法,并落实了考核专项经费,推动形成“一镇一品”阅读品牌。“让农民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谢红叶说。

农民建房多设一间书房

读书会带给农民的变化,正悄然发生。

最直观的,是农民在建新房时,会考虑加一间书房。藏书的家庭多了,阅读人数也在与日俱增,甚至有一些不识字的老人在参加读书会后,自发举办了识字班。

一个人读书和一群人读书,氛围是不同的。采访中,不少村民都这样感慨。

新仓镇的余雷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后,余雷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去村里的图书室看书。过去,多数时候都是他“独享”一屋子书。“现在农民读书会让大家有了聚在一起学习的机会,阅读氛围越来越好了。”余雷说,平时他还会给村民推荐书籍;看到报纸上的重要文章,他都会收集起来在读书会上分享。

平湖曾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阅读促进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有研究》的抽样调查,共采集到有效问卷1634份。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农民读书会的农民精神富有指数为88.8%,比没有加入农民读书会的农民高了8.2个百分点。

农民读书会,也激发着农民艺术创作的热情。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的娄秀玲,是星洲阳光城艺术团的一员,她不仅参与表演,还是艺术团的小品编剧。加入农民读书会后,娄秀玲开始把听到的、看到的新鲜事搬上舞台,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幽默风趣的小品。

令人欣喜的是,平湖今年还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曲目、美食、方言故事等录制成音频,打造“乡音弥漫”声音书局资源平台,通过“悦心”听读本送到农民读书会上,丰富阅读形式。

农民读书会,正让平湖的田间地头充盈书香气。

为您推荐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