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支招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
四项“注重”巧解“叛逆”问题
本报讯(记者狄慧)提起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一些人大脑中就会浮现出“叛逆”“逆反”等词语。最近,有不少家长向市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室咨询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室心理医生向家长支招,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找对方法与青春期的孩子和谐相处。
在心理学上,“反抗心理”是进入青春期11岁至12岁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出现“反抗心理”的原因是自我意识的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的增强。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需要注重以下四方面:
一、注重阶段的特殊性。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因身体急速成熟,会产生成人感,而心理上仍然有稚嫩感,高自尊、处世方式尚不成熟、情绪体验多样化且不稳定。对这个特殊的阶段,父母须有特殊的心理准备,切勿用个体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变化,主观的认为“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允许孩子有矛盾冲突的表现,不要将孩子此阶段的情绪、言语、行为看成是对孩子教育的失败或失控,而自己陷入自责、愤怒或挫折的情绪中。
二、注重身教。从出生开始,孩子在家庭中不断地学习、成长,其中,父母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榜样。青春期的孩子不再一味服从权威,他们敢于提出质疑,包括对父母的言行进行重新评价。当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时,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并且削弱父母的权威性。因此,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朋友更应注重自身的言行,这是持续获得孩子尊重、认同和信赖的方法。
三、注重个人空间。从青春期开始,孩子要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进入青春期实质也是在完成分离、个体化,这要求父母给孩子腾出成长的空间,包括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物理上的空间,即孩子的私人领地,比如孩子的房间、孩子的各种物品等;心理上的空间,即孩子构建主观世界的空间,如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评价标准、作出选择和决定的限度范围等。分离不仅是孩子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是父母要完成的任务,这个过程要求父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信任孩子,逐渐释权给孩子。
四、注重体验。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再度出现“思维的自我中心”现象,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普遍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并且较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要通过言语说教的方式去改变他们的观点是相对困难的,有时适得其反。此时,家长可以提供或者创造安全、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去实践、去体验,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去丰富认知,比如一些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