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碳中和是一次创举

我们用勇气、创新和行动兑现了承诺。12月6日,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碳中和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经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过去几年中,人们对“碳中和”这个概念从陌生逐渐走向熟悉。但是,二氧化碳到底怎么中和?怎样算实现了中和?每个人又需要做些什么?相信不少人还是懵懵懂懂。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无疑打了一个样,也让更多的普通人从概念到行动,对“碳中和”有了更加直观、具象的认识。

9月23日,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点燃。亚运之火,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蕴含着绿色低碳的巧思。点燃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使用。虽然“零碳火炬”只是亚运“碳中和”目标中极小的一环,但是,其象征意义鲜明。

回顾整个筹办过程,实现碳中和这个充满挑战的目标,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

亚运碳中和是一次创举

“减”,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手段。这个充满勇气的承诺始于2022年4月。当时为了贯彻绿色办赛理念,杭州亚组委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深入实施亚运会绿色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比如使用绿电、精确控制能耗等措施,降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场馆建设也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例如,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在设计中融入了空中花园,通过种植花木实现了绿化、固碳释氧、隔热保温和减轻雨水径流的效果。在全民行动上,也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不仅会“减”,还要会“吃”。最关键的一点,杭州亚运会通过单位和个人捐赠碳配额、碳信用、碳普惠等方式实施碳抵消,最终实现碳中和。所谓碳抵消,简单点说,就是用其他项目“省”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吃”掉本项目的碳排放。在本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上,碳抵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有省内外47家单位捐赠了109.99万吨碳抵消指标,这不仅在全社会弘扬了“碳中和”理念,也探索创新了“碳中和”的社会合作机制。

11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暂定版《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应对气候变暖已是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任务,需要全人类共同开展统一行动。9月22日,我国迎来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推进“双碳”承诺,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但是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积极稳妥推进。

低碳环保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亚运遗产。相信首次实现碳中和的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不仅是人文和体育的盛宴,也必将在人类生态文明史上留下闪闪发光的一笔。

为您推荐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