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种苗圃 不做盆景

【编者按】在推动改革开放工作中,习近平提出了诸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方法,并用独有的“习式语言”阐释表达。央视网《天天学习》推出“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系列策划,讲述习近平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的故事,阐释这些改革方法论中蕴含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天天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我国第一个农村研究所在正定成立——研究农村问题 勾画最美图景》的报道。文中写道:怎样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研究机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今年被聘为正定县顾问后,在深入农村广泛考察的基础上,拟定了建立农村研究所的建议……经过积极筹备,正定县农村研究所很快应运而生。

文中提到的正定县农村研究所,推动者正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

在习近平的主持下,正定县农村研究所就“三农”问题做了很多小范围试验,包括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村级选举,以及经济作物的选择、新品种的选育、新技术推广、农业设备分配、农村基本建设等,为正定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实,在习近平的思考中,正定县农村研究所正是探索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一个试验点,成立研究所,不仅是为正定的改革发展寻找思路,更是在探寻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约30年后,2014年全国两会上,时任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向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汇报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改革的相关建议。当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刚刚挂牌成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自贸区的改革发展,在王战汇报过程中插话问道:“现在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有多少家?有多少是外资企业?”王战回答:“6000多家,其中10%是外资企业。”总书记说,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可复制和可推广,要把自贸区建成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

“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正是习近平对改革试点方法论的形象比喻和精辟总结。而正定县农村研究所和上海自贸试验区,都是对这一方法论的生动实践。

“种苗圃 不做盆景”,顾名思义,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前沿地区和前沿领域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种苗圃 不做盆景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在《之江新语》中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过较为系统和详细的论述。他在《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一文中写道:既然是做试点工作,前人没有做过,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改革;就是要超越原有的体制,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

习近平还进一步分析,做好试点工作,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要坚持点上试验,面上推广,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

以试点方式推动改革,一方面可以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搁置争议、寻求共识,广泛调动各层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从正定农村研究所“试验点”到上海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习近平总书记这种通过试点改革推动全局改革的工作方法与思路在他的工作中一以贯之,且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愈加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在梁家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他带领当地群众去四川“取经”,开展“沼气革命”;在正定任职时,他不仅推动农村研究所建设,还在当地发起“大包干”和“连茅圈”改造的试点改革与经验推广;在福建工作时,他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并亲自主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成推广全国的改革经验;在浙江,他主持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焕新了浙江美丽乡村,也成为引领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领导下,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等,一项项重大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积极稳妥推进,“凡改必试”已经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提出,以试点复制推广为内核的改革方法论是中国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密钥。德国学者韩博天将改革试点推广视为中国特色决策模式,以小范围反复试错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则认为,中央与地方在政策试点互动中相互学习,最终优化政策执行,确保改革成效。

从约40年前探索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正定农村研究所,到如今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各领域改革试点,习近平总书记“种苗圃,不做盆景”的改革方法论,指导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方向准”“胆子大”“步子稳”的一个重要决胜法宝。

为您推荐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