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023年12月以来,也门胡塞武装袭击导致的曼德海峡危机不断升级,国际主要船舶公司纷纷暂停红海—苏伊士运河航线或绕道非洲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地处非洲和亚洲结合处,它的开凿和通航将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提供欧亚航运的捷径,开启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新时代,至今仍是全球最为重要和繁忙的海上战略通道之一。
纵观苏伊士运河通航史,因战争、事故、恐怖袭击等,航道断航危机频发,周期长短不一。其中,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尤其被人们铭记,西方与中东国家争抢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战争造成相对时间较长的全面停航,世界政治格局也因其生变。
英法阴阳招数用尽
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从苏伊士运河区撤离,加上埃及与美国、英国等贷款谈判不顺,1956年7月26日,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旨在通过运河收入支持阿斯旺大坝建设。纳赛尔此举激怒了英法两国,此前苏伊士运河由英法联合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运营管理。
两国担心失去苏伊士运河产生的庞大收入、运河控制权,担心自己的帝国形象受到打击,发表联合公报反对运河国有化,认为国有化威胁了“运河的自由和安全”,需要“建立一项国际制度,来保证苏伊士运河的航行和管理”。之后,英法策划,美国策应,召开运河使用国国际会议,企图迫使埃及接受苏伊士运河国际化政策,但埃及拒绝。
1956年9月,在英法政府的支持下,苏伊士运河公司通过给予高额离职补偿等方式策动非埃及籍员工离职,企图影响运河运营。来自13个国家的205名领航员离职过半。然而埃及通过了这项严峻的考验,在埃及政府的努力下,运河保持畅通,甚至日平均通航量超过以往,英法的图谋再次失败。
秘密制定“火枪手行动”
英法阴阳招数用尽,转而走向赤裸裸的武力征服。两国联合以色列秘密制定代号为“火枪手行动”的军事计划,企图以武力让埃及屈服,迫使纳赛尔政权倒台。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首先对埃及西奈半岛发起进攻。英法则以保护苏伊士运河安全为名,向埃及和以色列发出所谓的停战最后通牒,埃及拒绝。随后英法出兵,11月6日,军队从海上入侵,在塞得港等地登陆,占领苏伊士运河周边地区。
埃及军方起初因预判不足、实力有限,处处被动、损失惨重。但纳赛尔政府没有放弃抵抗,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在联合国及各不结盟国家展开大规模宣传,掀起反侵略浪潮,以迫使英法以撤军;封锁苏伊士运河,用沉船阻塞运河两端,停止交通,让英法两国无法享受军事胜利的果实,据悉,埃及先后沉船47艘,苏伊士运河彻底断航。
对于英法合谋制造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国际社会强烈谴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3国侵略行为与美主张背道而驰,“美国在这些行动的任何阶段都未被咨询,这违背了联合国的宪章原则和目标”。美国在联合国关于苏伊士运河危机会议上支持促使英法以停战、撤军的决议。除了政治上明确立场,美国还通过经济手段迫使3国撤军,例如,英国石油供应短缺以及美元短缺时,美国拒绝给予支持。此外,美国对于埃及政府下令没收英国、法国在埃及的财产并未给予过多干预。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英法以被迫承诺停战撤军。纳赛尔则在全面停火后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只要有一个外国士兵还留在埃及,我们就不会清理运河。”
断航是难以承受之重
不过纳赛尔在其后的谈判中并未坚持这一前置条件。1956年12月,英国最后一批士兵离开塞得港。1957年1月,美军领导的联合国打捞队开始了苏伊士运河的清理工作。3月初,工作队清除了最后一艘沉船。3月底,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英法两国政府还曾试图在运河开放后策划抵制运河的宣传和行动,但被大量英国船东反对。
作为国际主要战略商业通道,苏伊士运河的这次断航带来了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前,有40多个国家经常使用这一航线,英国是它的大客户,依靠其从中东油田运送石油。这一时期,苏伊士运河年总收入约为1亿美元,净利润为3100万美元。由此推算,1956年苏伊士运河断航5个月,仅运河收入就损失至少4200万美元。
之后苏伊士运河还数次出现断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导致运河断航长达8年之久。直至1975年,这一国际黄金水道才重新起到国际海运大动脉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研究,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苏伊士运河关闭给全球造成的贸易损失、航运成本至少17亿美元。
也正是因为那次的长期停运,亚洲前往欧洲的船只得绕道非洲南端,避开苏伊士运河,船东也被鼓励开发超级油轮寻求规模经济。这一趋势推动超级巨轮的出现。2021年3月,长赐号堵塞苏伊士运河。该事件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仅埃及一天的通航收入损失就高达约2500万美元。(本文作者赵军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