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11万群众搬迁下山奔富:下得来 稳得住 富得起

冬日清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居民纪吴依掏出手机,打开浙里办“搬富通”应用,查看共富创业贷办理流程。“下山搬进花园式小区,孩子也在附近上学了,我想在家门口开个小超市。”纪吴依说。

纪吴依打开的“搬富通”应用是2023年12月14日在泰顺搬迁共富大会上线的2.0升级版。当天会上还发布了共富搬迁政策20条,现场签下10个共富项目。

2003年1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泰顺调研时指出,下山脱贫是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务必抓紧抓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下山农民的出路问题,让他们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20年来,泰顺牢记殷殷嘱托,举全县之力推进大搬迁。泰顺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完成384个自然村整村搬迁,超11万群众搬进山下“幸福里”,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平均收入年增长超10%,就近共享12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这么多村民,怎么下得来?搬迁安置后,如何稳得住?家门口就业,怎样富得起?带着这“三问”,记者日前蹲点泰顺寻找答案——

“这几年,小区居民生活越来越好,医院、菜场、公园、学校就在家门口”……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安置小区,原峰门村老支书邓敏良和首批搬迁下山农户方大旺见有客来,便聊起搬迁后的生活。

曾经的浙南边陲泰顺,“九山半水半分田”道出了生态资源禀赋的“优”,也说明了空间制约发展的“难”。山民出行难、看病难、读书难,人口散居又引发基础设施配套不均、中心城镇辐射受限、资源浪费等问题。

破题的切口,从一个“搬”字入手。2003年起,泰顺在司前畲族镇、原峰门乡、原黄桥乡、竹里畲族乡开展“一镇带三乡”试点搬迁。“2011年起,打破全县行政区域限制,开展‘无区域生态移民’;2017年起,和异地避灾、抗震安居等结合,实施生态大搬迁;2021年起,拿最好的地用于建设未来社区,推进共富大搬迁。”泰顺共富搬迁办相关负责人胡昌锋介绍,大搬迁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

可是,超11万人下山,又谈何容易?

经历多批搬迁,仍有村民担心下山没有出路。“不搬!下山后吃什么?”司前畲族镇严庄垟自然村的王春叶就是典型的一户,观望了10年仍将“不信”“不动”的脸色甩给上门动迁的驻村干部夏念信。

“群众有顾虑,我们没有放弃,还建立了‘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给王春叶介绍邻居下山后的生活,讲解搬迁和贷款优惠政策,医疗、教育、出行的保障措施等。”夏念信说,大家使出了十八“搬”武艺,才让王春叶从不动、被动到心动,最后有了行动:算上各种补贴,加上亲友凑些、银行借点,2014年底,她终于从山上搬下来,住进畲族风情园。

“还是搬下来好啊,这些年小孙子在小区边读了好学校,现在已是大学生了。医疗服务也好,我身体好起来了,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今年是王春叶搬下山的第10个年头,不善言辞的她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用了许多个“好”。

用脚力掌握真实民意,精心梳理吃透政策红利。泰顺共富搬迁办相关负责人胡昌锋分享了当地大搬迁的秘诀——

返利补助最大化。把宅基地复垦、避灾安置等多个政策,化为一个意见和细则,一次搬迁可享受多种补助。

资金一个口子出。由县委书记领衔指挥,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实体运作,破解政出多门落地难等问题。

拿最好的地安置。在城镇优势地段建移民小区、避灾安置小区等,让69个重点村八类对象有序安置。

给群众更多选择。提供自行购房、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共有产权、廉租房等,确保愿搬的不落下一户。

这么多群众下山搬迁,如何让他们在山下也能扎好根、稳得住?

“有事干,就能稳得住。”在西旸镇门楼坳村,今年80岁的村民黄平留回忆,刚搬下山时,新盖的房子是“赤膊”的,家里还欠着3万元债。“镇里优先安排我们在家门口做事,男的经过培训可以进工厂,女的就做点采摘或来料加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黄平留说,没几年工夫就把房子装修了,也把欠款还清了。

走进筱村镇北坑畲族村,搬迁户龚晓琴正忙着来料加工。留守的妇女有活干,当家的男人也没闲着。“山上种了1000多株杨梅,好的时候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村民雷德银指着山上满脸自豪地说,搬家不搬田!

当地正是以“农户下山、产业上山”赢得民心,搬迁群众留在山上的土地、林地等,通过租赁、流转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业。“村里有100多亩杨梅、50多亩油茶、20多亩茶叶。”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世湾算了一笔账,习惯脚踩泥土的搬迁户除了流转租金外,上山参与种植每年还能增收2万元。

山上山下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部分群众不习惯怎么办?

多年来,泰顺在完善公共服务中寻找系统最优解。当地以搬迁集聚的新小区为服务圆心,打造了121个包括文化生活圈、就业致富圈、综合服务圈在内的15分钟品质服务圈。不仅青壮劳动力业有所就,妇女、儿童、老人也能各得其所。

泰顺11万群众搬迁下山奔富:下得来 稳得住 富得起

如今走进泰顺,从罗阳镇阳光家园到筱村镇枫岙抗震安置小区,从司前畲族镇峰门新村安置小区到西旸镇门楼坳村安置小区,群众有口皆碑的是当地请来的三个服务管家——红色管家、乡贤管家、数据管家。红色管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破解搬迁群众因人生地不熟而面临的办事、就业、读书、看病等问题。乡贤管家引导14万泰商与村庄或小区结对,根据搬迁群众不同需求和生活习惯,开展精准服务。数据管家依托“搬富通”应用为搬迁家庭精准画像,动态监测其现状和需求,并分类施策服务。

公共服务的精准嵌入,温暖了无数搬迁家庭。家住罗阳镇阳光家园的住户韦开波深有感触地说:“我家老宅在罗阳镇鹤联村深山里,那时两口子在外打工,孩子读书最让人放心不下。现在好了,站在家里阳台上,都能看见孩子从学校放学。”

如今,在泰顺搬迁工作中有个普遍共识:安居乐业,不仅要有优质服务,还要有增收致富的门路。

多年来,泰顺坚持权随人走的搬迁模式,以生态资源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搬迁小区附近用产业平台打开就业门路。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三产融合,给3.7万户搬迁家庭增收致富提供更多选择。就连下山搬迁后腾退出的深山密林,也成了村民致富的“甜蜜谷”。

记者在山林间遇见司前畲族镇徐宅村搬迁户严立超时,他正在仔细检查蜂群的越冬情况。“这里山多人少,生态好、植被密,正好养蜂。”严立超说,搬迁后自己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蜂王”,还带动了周边300多个搬迁农户增收,200多个低收入农户就业。

搬迁后留下的山间旧屋也被激活了。在百丈镇,飞云湖村引导农户、集体、合作社联动,让闲置房化身村民致富的“加油站”。“我们围绕时尚体育主题改善配套设施,举办骑行赛、游泳赛、马拉松等赛事。”百丈镇党委书记李敏说,全国青年U16赛艇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赛艇训练营、中国温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品牌赛事相继在当地举行,搬迁群众也因小镇声名鹊起而不断获得收益。

把群众熟悉的事与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泰顺各搬迁安置小区附近的小微创业园、竹木加工园、来料加工点、村淘电商点等平台,纷纷为搬迁户打开增收门路。奶牛、毛竹、茶叶、栀子花等特色产业,也通过企农融合和订单农业模式,让大伙儿有了更多奔富的底气。

西旸镇门楼坳村还顺势组建了强村公司。强村公司凭借组织发动劳动者的优势,说服外来合作厂家根据订单情况向村民支付高出周边市场价的劳动报酬。同时,村集体托底出资购买设备,聘请专业人员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相比厂家招工,我们有稳定的劳力;相比零散加工点,我们更有技术含量。”门楼坳村党支部书记周仕朝介绍,现在连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从原先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安居乐业来奔富,11万多名下山群众的生活变化,已然不是翻篇所能形容。泰顺共富搬迁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3年的2561元提升到如今的24375元,年均增长超10%。2019年,当地因其“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

20年,时光不语。从山村搬进城镇,从城关集聚到区域共富……“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生动图景,还在泰顺不断刷新、蝶变。

为您推荐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