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启新程又见喜!报喜鸟联手非遗助力品牌西服再升级
对于报喜鸟来说,一年一度的会员日不仅是与一路陪伴的家人们再相逢“又见喜”,更是品牌文化沉淀、产品焕新迭代、感恩回馈家...
前不久,歌手蔡依林“Ugly Beauty 2023 世界巡回演唱会”南宁站结束,8月17日,蔡依林工作室微博分享了蔡依林在南宁期间体验广西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的有趣经历,并配文“从美食到文化,再靠近一点,更多彼此了解、感受”。
▲图源/蔡依林工作室
随后
“蔡依林穿了壮族服饰”话题
登上了全国热搜榜
各地网友和歌迷
纷纷点赞广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蔡依林体验广西民族文化vlog 来源/蔡依林后援会
最美的“高定”不在商场
就在我们的身边
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独具风情的服饰中可见一斑
广西,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这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里,传统的艺术和技艺随处可见。
▲ 图/小红书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千百年来,自然的恩惠、土地的馈赠以及先人的智慧创造,在八桂大地上慢慢滋长,文化遗产绚丽璀璨。
广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七十余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九百多项。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令人赞叹!
这些生于斯、长于此的八桂风物,在千百年的时间里,记录着人们的智慧和手艺,镌刻着民族的文化。
它们宛若一首锦绣浪漫的诗篇,是时光里传承下来的风韵,至今依旧流光溢彩。
▲ 广西民族博物馆文物展示 图/小红书
壮人善织,多喜重彩。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如一朵绽放在西南山区里的艺术奇葩,傲世而独立。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在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织机 图/小红书
关于壮锦,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居住在大山脚下的老妈妈,织出了一幅图样繁华、色彩绚丽的锦布,有一日,锦布不慎丢失,老妈妈派出三个孩子去寻找,最终,三儿子在一红衣仙女处拿回了壮锦,壮锦拿回家之后,在阳光下渐渐延伸,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家园。让人想不到的是,仙女对锦布喜爱过甚,在上面绣下了自己的画像,最终化为人形,与老妈妈的三儿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壮锦 图/小红书
浪漫的神话传说或许带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代代相传的壮锦,以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交织出纹样精巧、色彩浓郁的图案,不但浸染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同的壮锦纹样,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太阳纹也好,花草纹也罢,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正体现着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它既有朝廷贡品的大雅之美,又可为平常百姓所用,雅俗共赏,绚丽大方。
▲ 隆林锦绣 图/梁正松
如今,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当现代的服饰花样越来越多的时候,时光里流传下来的壮锦,同样也衍生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它是工艺品,小巧精致,处处体现着对生活的用心。它与当代的服饰互相结合,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特色。
▲ 壮锦文创
它也是一袭繁华锦绣的嫁衣,为浪漫的感情添砖加瓦,也在当代,继续以别样的方式传承传统。
▲ 壮锦婚服 图/小红书
▲ 绣球传情 图/霍伟林
在广西的众多刺绣类手工艺品中,靖西的绣球独占一席之地,其制作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因为工艺精湛、图案、祝词、色彩多样且鲜艳而饮誉海内外,靖西也因而成为了著名的“绣球之乡”。
靖西绣球一般由12瓣组成,代表一年12个月,叶瓣每种颜色有不同的寓意,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
叶瓣上多绣有龙凤、鸳鸯、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图案,叶瓣中间则绣上寓意着美好祝愿的祝词,诸如“花好月圆”“吉祥如意”,瓣边绣金丝,绣球内则多填充豆类,布料色彩花样皆十分丰富。
▲ 绣球工艺
在靖西儿女的心中,绣球是传情达意的重要物件。
相传在古老的部落时代,每逢春节或三月三山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在野外对歌,唱至兴处,姑娘便采摘山花扎成绣球,抛给意中人,男子则凭借花球备礼求亲,后来,花球渐渐演变成了姑娘亲手制作的绣球。
▲ 吉祥绣球 图/黄大年
▲ 抛绣球
它是代表爱情的信物,小小的球体,承载着对于生活与未来的无限期盼。
时至今日,绣球在文化的变迁中,衍生了更多表达,变成了壮族的吉祥物。
人们之间互相赠送绣球,既传递爱情,也传达着亲情与友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希望。
▲ 绣球装饰 图/小红书
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变化,绣球不但在意蕴上变得更加精彩,在形式上也进行了更多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12瓣壮锦绣球,还创新出不同颜色及图案的新式绣球,其形状也运用于更多的器物造型中。
除了鸳鸯、蝴蝶图案,而今,靖西的绣球还将提线木偶戏、南路壮剧等“民间大戏”融入绣球中,成了绣画的新元素。精美的图形,勾勒出壮民族传统文化中栩栩如生的形象,正成为璀璨的民族传统的另一种表达。
▲ 绣球文创 图/小红书
▲图源/蔡依林工作室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来演变为敲击乐器,即“击之以为乐”。
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鼓出土和流传。北流县六靖镇曾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号称“铜鼓之王”,现存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 铜鼓 图/王梦祥
铜鼓铸造技艺精巧、复杂,最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便是铜鼓上的装饰艺术和雕塑艺术。
鼓面图案多写实传神,物象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羽人舟渡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钱纹、席纹、羽状纹等。
▲ 东兰壮族铜鼓 图/梁汉昌
▲ 东兰铜鼓风情
▲ 节庆里打铜鼓的南丹县白裤瑶男子 图/梁汉昌
敲击铜鼓伴随歌舞,常与祈年禳灾等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俗信妖巫,击铜鼓以祈祷”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到了今日,铜鼓逐渐演变为娱乐乐器。
瑶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唱伴乐击鼓以助兴,渲染着节日的热闹与盛大。
▲ 铜鼓展示 图/小红书
▲ 铜鼓文创 图/小红书
铜鼓历经千年的流传,既传承着民族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在新时代演化出更多的形式。
它精致的、奇特的、带有神秘的民族色彩的图案,被用于物品的装饰上。
它的形状也被运用于更多日常物品的灵感探索中。
千年的乐器,依旧在千年后传承着,光华依旧,风采依然。
▲ 铜鼓茶具 图/小红书
▲“岁节庆吊,皆用铜鼓”富于传奇和神秘色彩的茉莉铜鼓香包,正背面都以刺绣为主、结合壮族百鸟衣和横县的茉莉花茶、鱼生,美名为鸟语花香,赋予它美好的寓意。
▲“威吉”(音译)是壮语中“知己”,歌海壮乡,以歌会友,用音乐结识更多有共同爱好的“威吉”。它将壮族文化精髓铜鼓与西方的吉他做“形”与“型”的融合,拥有铜鼓的图案形状与吉他的音色、弹奏方法。
不止于壮族,也不止于服饰,还有更多的民族和文化,也需要我们保护和发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的民族风情,广西的民族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丨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